幼童極可能早在四歲至十歲時,就出現齒顎不整的症候。當幼童出現齒顎不整,而該齒顎不整正呈現進行性的惡化時,則在問題尚輕微時及早發現與迅速治療,可令治療變得簡易,且治療內容較好。這種在幼童齒顎不整發生初期的治療稱之為「幼童攔截性齒顎矯正治療」(圖1)。
(圖1)當幼童出現齒顎不整,而該齒顎不整正呈現進行性的惡化時,則在問題尚輕微時及早發現與迅速治療,可令治療變得簡易,且治療內容較好。這種在幼童齒顎不整發生初期的治療稱之為「幼童攔截性齒顎矯正治療」。
幼童攔截性治療案例
舉些例子說明「幼童攔截性齒顎矯正治療」。
幼童習慣不良引起的暴牙
一些幼童暴牙產生的原因是基於不良的口腔習慣,例如吸手指、吸奶瓶嘴等等。對於不良的口腔習慣所產生的暴牙,當父母能夠在幼童發生初期,及早就醫診治,並停止該不良習慣,則可有效抑制暴牙惡化,也同時令治療內容變得簡易(圖2)。
(圖2)對於不良的口腔習慣所產生的暴牙,當父母能夠在幼童發生初期,及早就醫診治,並停止該不良習慣,則可有效抑制暴牙惡化,也同時令治療內容變得簡易。
幼童習慣不良引起的開咬
一些幼童吸手指或奶瓶嘴會引發門齒呈現開咬症候(圖3)。當父母能夠在開咬發生初期,及早就醫診治,則可有效抑制開咬惡化,也同時令治療內容變的簡易。但如果幼童未能及早就醫診治,則成年人後所形成的開咬會令治療內容變得困難(圖4)。
(圖3)一些幼童吸手指或奶瓶嘴會引發門齒呈現開咬症候。
(圖4)如果幼童未能及早就醫診治,則成年人後所形成的開咬會令治療內容變得困難。
「亞當氏症候群」
在臺灣有許多幼童早年約四歲至十歲時即發現暴牙症候,而該暴牙發生的原因,是因為長期鼻腔過敏的口呼吸所造成的。這種口呼吸所產生的口臉部集合性症候,被稱為「亞當氏症候群」。
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口臉部集合性特色如下:
- 上顎門齒外暴
- 上唇外暴
- 鼻孔由於不常使用,呈細圓狀態(圖5)。
- 下顎骨呈退縮或生長不足狀態(圖6)。
(圖5)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鼻孔由於不常使用,呈細圓狀態。上圖為不正常細圓鼻孔,下圖為正常呈較大的橢圓形鼻孔。
(圖6)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口臉部集合性特色如下:上顎門齒外暴、上唇外暴、下顎骨呈退縮或生長不足。
如果父母即早發現幼童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存在,並攜帶幼童即時就診,則矯正醫師在發病前期,可利用刺激退縮下顎骨前向生長的「功能性矯正器」,例如像是「法蘭克功能性矯正器」,鼓勵下顎骨往前向生長
(圖7)如果父母即早發現幼童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存在,並攜帶幼童即時就診,則矯正醫師可利用「法蘭克功能性矯正器」刺激退縮下顎骨前向生長 。
利用「法蘭克功能性活動矯正器」治療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前提是:「幼童必須有足夠的生長協助治療」。 換言之,如果幼童在症狀發生初期就能接受治療,則多數治療癒後良好。
但當幼童年齡已達十三至十四歲以上,而主要生長已消失時,則這種治療的黃金期就已經過了。頗有一個相當比例存有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幼童沒有在早期被診斷與接受治療,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(圖8)。
(圖8)利用「法蘭克功能性活動矯正器」治療「亞當氏症候群」的前提是:「幼童必須有足夠的生長協助治療」。當幼童年齡已達十三至十四歲以上,主要生長已消失,則這種治療的黃金期就已經過了。
幼童下顎骨過度前向生長
另談一個幼童攔截性治療案例。
在臺灣有許多幼童存有「下顎骨過度前向生長」的齒顎不整疾病,這種疾病俗稱「戽斗」。「戽斗」與遺傳相關,其症候發生年齡可以從二至三歲一直到十八歲。多數「戽斗」會隨著年齡逐漸惡化,這種惡化傾向一直要到十八歲才會停止(圖9)。
(圖9)「戽斗」與遺傳相關,其症候發生年齡可以從二至三歲一直到十八歲。多數「戽斗」會隨著年齡逐漸惡化,這種惡化傾向一直要到十八歲才會停止。
基於「戽斗」這種隨著年齡逐漸惡化的特質,如果幼童在「戽斗」發生初期就能被診斷與接受治療,則多數治療癒後良好(圖10)。
(圖10)基於「戽斗」這種隨著年齡逐漸惡化的特質,如果幼童在「戽斗」發生初期就能被診斷與接受治療,則多數治療癒後良好。
但如果幼童的下顎骨過度前向成長不能夠被及早發現與治療,當到了成年後,如果下顎骨外突過度嚴重,則單純經由矯正治療會無法獲得可接受的治療結果,這時就必須仰賴正顎手術內移外突的下顎骨(圖11)。
(圖11)如果幼童的下顎骨過度前向成長不能夠被及早發現與治療,當到了成年後,如果下顎骨外突過度嚴重,則單純經由矯正治療會無法獲得可接受的治療結果,這時就必須仰賴正顎手術內移外突的下顎骨。左圖:治療前;右圖:治療後。